写在2021年末,IP的那些事

日期:2022-01-05 / 人气: / 来源:劲永IP开发总结

在2021年末,掐指一算,专注IP服务已经有些年头了。从最早接触熊本熊到海贼王到韩国的line friends再到漫威宇宙。每个合作的项目都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一步步走来,看着这个行业从默默无闻到火爆,宾客起再随着疫情等各个方面的外力的影响导致下行。
 
现在IP行业的沉淀,国内的新生IP逐渐兴起,回归理性。整个过程由于过山车般的起伏。觉得应该写些什么来总结IP的创造和整个行业的一些得失。一是为自己的工作个阶段性的总结,另一个是以行业参与者来分析行业趋势感受。希望能够让众多的参与者更好的认识这个行业。
 
任何行业或新生事物都是头部发展得最好最快的。也是获益最多的。无论是那个行业,在国内一定是这样。而后知后觉的跟随者或加入者基本都是这股洪流的浪花。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这个领域也会有很不错的机会。有的IP随着内容的持续输出,逐步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打法,获得成功。这个是团队与主创来之不易的成功。我们应该祝贺,至少在这个行业还是有人间清醒,不随主流,坚持自创与内容持续输出。最终迎来黎明。
 
打造一个IP真不是那么容易。IP需要土壤,需要团队的持续输出,更需要个性与特性。不成功的案例千千万,成功的案例凤毛菱角。所以我们先来点失败的。先泼点冷水,让大家冷静冷静。然后我们再来分享些干货。这样大家回对IP这个领域有个全面的认知。获得更多的知识点。
 
首先,我们来说认知误区:在IP行业在国内爆发前,这是一个不大被社会主流认知的领域。很多人对IP的认知就是来自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或童年的影像。从而导致,主流拥有社会资源的大佬们,在没有深入了解IP世界,只是管中窥豹的认为,IP就是一个卡通形象,而看到已经成为头部的IP的吸金能力。觉得没有什么,只要小小投入一下,就能像他们一样获得巨大成功。在媒体的推波助澜的宣扬IP能够获得巨大效应,可以搏一把。找外部团队来设计一个自我知识体系结构认为可行的方案,投入到市场。然而结果就是投入进去的连水都没起一个波澜。这是最真实的前期进入IP行业想打造IP的部分人的真实情况。
 
错误的经验借鉴:
之前随着国家成立旅游单独的体系,很多地区挖掘自身的旅游资源。找国外的成功IP的经验来借鉴。初步了解其运作后,照葫芦画瓢,把整个体系复制过来。聘用顶尖团队,来打造地方IP,形成特色。
 
曾经遇到过几个地方文旅的猛人,说起某某IP的状态,如数自家的羊群一样,这是怎么回事,那是怎样的。甚至询问:“您看能不能帮助我们打造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体积。多出几款爆款产品,来推动我们这的文旅与地方经济?”或者“划定一个目标,用多久就要成为文旅IP行业中的头部”。而一问到逐步的实施计划,再说到预算时候,就哑火。让人突然想起互联网上苹果手机创始人被热推时候,曾经有人宣扬的要在国内复制n个乔布斯。这种无奈让人怀疑自己真的是处在这个世界还是在网络世界。
 
再次就是相信众多的优秀的团队捆绑起来就一定能打造一个1+1大于2的IP:
这种情况更多的出现在一个对文化领域相对比较了解。但更多的是支撑是来自资金领域的主导者。优秀的团队固然不错,能带来高起点。但高起点后的持续运维,与各个团队的独立性与个性。很难将IP打造这件事情做到言行一致。即算项目经理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黏合剂。文化与特性的本性也导致IP无法粘合灵魂。
 
接下来说说被大家忽视的IP的土壤问题。了解一个IP的成长与成长环境,比了解一个IP现有的体系与规模与布局重要的太多。这就相当于我看清楚了几个头部IP的玩法与内容输出的方式,对比自己的资源,感觉可以完全能获得这块市场。忽视了人家的成长历史。每个IP的成功都有自己特定的成功不可复制的成长之路。对标照搬,必然失败。
 
这个从上面我们谈到多的熊本熊、line friends、漫威宇宙就可以知道。大家对于IP的成长历史如果感兴趣,我们可以再出一期来专门针对性的说说历史。每个成功的IP一定是个性内容持续输出的。这个点我们可以挖掘出大家想知道的每个成功的IP的价值。
 
盲目收割:
在一个IP的成长中,因为前期的投入,一旦看到IP在成长,就像快速获得利益,这种真实的拔苗助长现实中真的很多。也是很多IP成长不起来的原因。虽然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大家觉得非常可笑。但现实中的这样骚操作的一点没觉得有违和感。
 
不管成不成,先投入布局:
IP是一个自带属性的内容领域创作。绝对拥有创造者的dna,所以很多大厂在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布局加入。但dna真的影响身高,无论怎样的后期操作,认知与行为都能到位。但就是活不起来最大的原因是真实主观的创造力不够。把IP当成了一个项目,这是致命的错误。
 
错误的时间,错误的地点,投入错误的区域:
按道理来说,一个IP的领土是无限的。随热流是没错的。但要知道任何一个领域没有长时间的渗透,或充分的认知,必然要交“师傅钱”。说一个众所周知的,“盲盒”。在盲盒收益最大的应该是快速的催熟了一个企业上市。但随着大流众多IP成熟的或不成熟的IP都去开发“盲盒”。只有少数是真正意义上赚到了的。我们知道盲盒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产品概念时。很多IP还没有加入到这个垂直领域的细分触点。当我们认为这个点已经不再持续增长的时候,很多IP听到或者被带领进入了该领域的。质量参差不齐的,奇形怪状的,骨骼轻奇的都出来了。随着退温,“盲盒”产品宏利逐步消失,很多IP颗粒无收甚至贴钱。后续就是库存问题等等后遗症,甚至导致资金链危机。作为专业衍生品开发服务商,我们亲身体验了其中的疯狂与最终的落幕。
 
最后说说IP的盲目行为还有几个致命盲区:
1: 开发一套CVI后认为就能打天下。
2: 有了形象就要产品
3: 形象就是IP,忽视内容
4: 持续低俗吸流
 
以上就是对于IP行业2021年的服务心得。IP的创作在当今,我们应该更多的专注于内容与主体。围绕自我的世界观,树立具有正能量的价值观。谨慎的选择跨界与漏出。这样才能长久的成长。IP不等同于其他商业体,本身属于文化领域,创作优质的内容,持续的输出,积极与现实世界互动。寻找与文化精神高度契合的内容合作,会走的更远。

作者:璟